今年7月,43件(套)著名僑領(lǐng)、“民間和平大使”唐裕生前所用以及其本人收藏的藝術(shù)品,從新加坡漂洋過海運抵福建省廈門華僑博物院。
“唐裕老先生的后人信任我,委托我把老先生生前最喜歡的古玩帶到華僑博物院。”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3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,分享了百年文物“落戶”廈門華僑博物院的因緣。
陳嘉庚先生長孫陳立人30日在華僑博物院接受采訪。林翠茹攝
“唐裕老先生對祖父很敬仰,敬佩嘉庚先生的作為。”陳立人透露,文物“落戶”華僑博物院,正是唐裕老先生生前的意愿。
華僑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由華僑集資創(chuàng)辦的博物館,由著名愛國華僑領(lǐng)袖陳嘉庚先生倡辦。此前,唐裕先生及其家人就曾向華僑博物院捐贈過僑史資料和文物。
此批文物重達5噸,包括17世紀的銅鐘、百年的油畫、紅木家具、新幾內(nèi)亞天堂鳥標本等,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一對史前猛犸象的象牙化石。
陳立人先生介紹史前猛犸象的象牙化石。彭莉芳攝
“我那時十來歲,實在外行,只知道它們‘很漂亮’。”年少時的陳立人在新加坡唐家府中曾與這些物件有過“幾面之緣”。他記憶中的唐裕先生很親切,宴請時喜歡邀請大家一齊觀賞藏品并解說來龍去脈。
當日是陳立人今年第三次來廈,行程滿滿,僅停留兩天。在廈門華僑博物院見到陳立人先生時,他穿著粉色襯衫,親切溫和,眉眼有勞頓之色。
步入古稀的陳立人現(xiàn)定居新加坡,過去三年只因廈門大學百年校慶回過一次國。為處理好唐裕珍藏“落戶”廈門的事宜,75歲的他今年已往返新加坡與廈門兩次。
“今年身體差勁了,走不到第三趟啦!”因貧血與休息不足住院的他,躺在新加坡醫(yī)院的病床上,用視頻與工作人員確認哪件文物要寄出,有一日竟在線上處理了7小時。文物上了船,他依然不踏實,擔心磕碰,擔心船只延誤,直到七月,文物抵達廈門港的消息傳來,才略微放下心中的不安。
“唐裕老先生收藏這些東西不是這么容易的,我不放心,還得過一過目,所以來了,跟唐家后人有個交代。”陳立人當日在華僑博物院的典藏室一一檢查實物后,心中的石頭稍微落地了。
華僑博物院副院長鐘志誠表示,這批文物整理起來的工作量很大,接下來將動員全院之力,鑒定文物價值,加以利用,面向民眾公開展覽,“讓文物活起來”。
除了唐家的委托,陳立人幾番奔波也是出于對華僑博物院經(jīng)年累月的關(guān)心。從最初抱著文物坐飛機到后來用集裝箱裝載,1998年至今,陳立人已多次向華僑博物院捐贈文物,捐贈數(shù)量眾多。這些文物一部分與陳嘉庚先生有關(guān),是其在南洋生活的見證;另一部分則是華僑華人捐獻的,以居家生活用品為主。
“廈門永遠是我的家,我一直希望,能帶回更多東南亞的珍藏,放在華僑博物院給更多人觀賞。”陳立人先生說。
如今,華僑博物院擁有文物6000多件,包括歷代青銅器、陶瓷器、古錢幣、古字畫、古代雕刻工藝品、外國陶瓷玻璃器皿,以及一批珍貴的僑史文物和鳥類、獸類、魚類、礦物標本等。另有3000多件僑史文物、實物和大量僑史資料以及2萬余張僑史照片、底片和部分族譜、音像資料等。(完)